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
首      页 会议日程 会议介绍 会议简报 会议动态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简报
 
 
第10期 重点在技术创新 关键在国际合作

——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分论坛综述

【摘要】传统能源结构的确存在危机,且不可持续;以技术创新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济结合是关键;应加强创新和技术转让的国际合作。

5月9日上午,“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分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邹骥先后主持论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主任麦克尔·克鲁斯、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执行主任张希良、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COPPE研究所所长罗萨、东京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冈崎健、亚洲开发银行首席能源专家翟永平、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华能技术经济研究院院长谢进、德国经济研究所研究主任卡森·诺伊霍夫、全球环境战备研究所理事长浜中裕德等参加了讨论。中外嘉宾就改变能源结构、技术创新、技术与经济结合、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传统能源结构存在危机,且不可持续

专家们认为,为了解决能源危机,要改变能源结构,这可能会带动整个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转变。杜祥琬认为,中国需要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即走经济环境双赢的道路。本世纪上半叶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过渡期和转型期。今后20年是新型能源、煤炭洁净化等技术攻坚期。其中,前十年是关键期。

二、以技术创新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

专家认为,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加强节能管理和减少奢侈浪费是低碳发展的关键。麦克尔·克鲁斯认为,关键在于智能电网、低碳能源储存和能效技术开发。能效提高需要在楼宇建设、工业流程、交通运输等三个方面进行。罗萨认为,低碳发展要少使用化石能源,多使用生物质燃料,可以加强参与巴西丰富生物质能源开发。杜祥琬认为,中国低碳发展重在节能、提高能效、控制能耗的总量,化石能源的高效洁净化,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三个方面。张希良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技术性减排的作用高于产业结构调整,未来结构变化减排的潜力很大。有些专家认为,循环经济等管理技术的突破是提高能效的重要途径。

三、技术和经济结合是关键

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开发新技术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那些已有的、低成本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需要在技术本身之外的管理环节上下功夫,改变很多技术可行但是经济上不可行的现状。谢进认为,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存在“重两头、轻中间”的倾向,要高度重视产品和工程设计,保护再创新劳动成果,推动形成企业高端人才的国家培养机制。卡森·诺伊霍夫认为,全球电信发展经验值得低碳技术借鉴:一是扩大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二是通过竞争促进新技术产生;三是改进监管政策,统一各国之间的标准。

四、加强创新和技术转让的国际合作

专家们普遍认为,形势迫切,一国力量难以实现技术突破,也会增加研发时间和成本。冈崎健认为,联合履行(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是目前最好的国际技术转让机制。德、日专家认为,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同中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多层面的合作。翟永平认为,在减排过程中,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排放、发展排放和奢侈排放问题,要考虑技术转让的梯队问题,特别要考虑南南合作中的“技能转让”。吴吟认为,需要尽快由发达国家出资建立低碳能源技术转让基金。浜中裕德认为,跨国合作要考虑融资、知识产权和国内部署实施问题。发达国家提供补贴涉及到政治可行性和财政结构问题,碳税是比较好的方式。知识产权方面应该采取强制性许可。应建立很好的监管和激励机制推动地方官员的低碳行动。

 

信息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