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10分报道,昨天开幕的“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观点争鸣,是一个平等开放的国际论坛。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在坎昆会议开始前,中国给世界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各利益方怎样表态?全球合作的真正实现还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
气候变化让“拯救地球”的行动刻不容缓,开启一个绿色增长的新时代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昨天开幕的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也是围绕这一热门话题展开多方探讨。不过,记者发现,平和的发言,友好的气氛背后,还是隐藏着观点的争鸣与交锋,还是能听得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印度、巴西、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大使”纷纷登台,畅谈本国发展绿色经济付出的努力,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遇到的现实困难,其中,墨西哥环境部长克萨达最受关注。继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下一届气候大会今年年底将在墨西哥坎昆举行,作为东道国的“气候掌门人”,克萨达说,墨西哥愿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但有前提条件。
克萨达:“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将会把排放降低30%,当然它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的支持,我们现在每年会降低5070万吨的二氧化碳,这是自愿的,国内的目标。”
事实上,资金支持始终是各国气候谈判的关键问题之一,克萨达昨天也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墨西哥和其它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对资金的需求。
克萨达:“我们要看到快速启动资金的实施,这是很多国家所要求的。减少森林砍伐所带来的排放,国家适应计划的基金,这对于一些小岛国家非常重要,而我们是一个热带国家,我们有很多自然灾害,所以有这样一种适应需求。”
克萨达的话音刚落,丹麦首相办公室副国务秘书,气候变化特别顾问里德高亮相。一上台,他就描绘了发达国家现在面临的困难形势,里德高说,只有加大力度吸引投资,才能使发达国家尽快摆脱困境。
里德高:“现在有很多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很多的经济体还在努力走出经济的衰退,对于决策者来说,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能够创建比较好的经济和政治的环境来引导投资,只有让企业家赢利,他才会投资,这样我们需要有远见,制定相应的监管框架,使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去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大会,曾上演过一场“低碳博弈”。昨天,会场上里德高和克萨达的发言听起来也像一场对局。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中国家愿意搞绿色经济,但确实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这两样法宝同时也是发达国家最看重的。墨西哥和丹麦的表态,正是印证了沙祖康的观点。
沙祖康:“包括墨西哥等几个国家,他们表示我们愿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括号要在经济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从发达国家来讲,现在也面临着困难,丹麦这位朋友也说的清楚,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融资方面,让发达国家提供援助,确实有困难,技术转让方面,还有一些知识产权的问题需要解决。”
对气候变化感触最深的应该是分布于太平洋和加勒比地区的小岛国,温度升高已经直接威胁到这些国家的存亡。格林纳达正是他们中的一员,只有344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1万,小岛上椰风树影、溪水潺潺,对小岛国联盟主席国格林纳达环境部长迈克尔·丘奇而言,美丽家园的生死存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结果。迈克尔·丘奇抓住昨天难得的机会呼吁发达国家担起责任,呼吁全球合作度过难关。
迈克尔·丘奇:“受到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并不是问题的主要制造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最贫困、最脆弱的这些国家迫切需要财政支持,从而提升国家的能力,这样气候适应能力必须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也许道路并不平坦,气候变化谈判究竟需要多久才能达成共识,这场实质为经济、政治的博弈会迎来共赢的结果吗?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认为,全球合作是趋势,是必然,中间过程恐怕还有曲折。
沙祖康:“我们考虑问题,恐怕不能完全着眼于现在,绿色经济的问题,气候变化的问题,还是应该立足长远,至少要有一个中长期的眼光,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所迷惑,所吓倒。”
昨天的会场上,很多外国代表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做出的不懈努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中国的实际行动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既是中国政府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的贡献,也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中国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实现已经提出的各项行动目标。
解振华:“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对话与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建立相互信任,推动形成良好的国际合作氛围与环境,为坎昆会议的成功发挥积极建设性的作用,为保护全球气候,推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