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
首      页 会议日程 会议介绍 会议简报 会议动态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动态
 
 
加快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

2010年5月9日上午,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邹骥共同主持了“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分论坛四。中外嘉宾就改变能源结构、技术创新、技术与经济结合、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认为,中国人多,资源短缺,需要绿色、低碳新能源战略,实现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低碳与绿色并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中国绿色、低碳能源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能耗的总量,二是高效洁净化地利用化石能源,三是加快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杜祥琬对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能源的发展进行了预估。

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主任麦克尔·克鲁斯认为,稳定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四个重点措施:一是开发出革命性的技术;二是智能电网的技术以及低碳能源储存方面的技术的开发;三是能效技术的开发,把它纳入到现在的建筑和今后的建筑标准中;四是技术转让的问题非常重要。没有一个研究所、技术部门可以单打独斗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只靠自己的科学发现不行,光开发技术也不行,必须使用互补的技能进行合作,并把这种技术推向市场,让世界真正得益于技术的开发。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执行主任、清华大学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希良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长期发展的任务。特别是近期中国所面临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能源需求高,同时也面临着能源安全问题。张希良介绍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能源技术;指出为解决中国能源问题,一是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加快一些新的能效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二是大规模地推广使用现在已有的、成本有效的、经济可行的能效技术的发展,三是加强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国际的合作把一些国外的技术引进来,也可以把中国的经验推广到国外。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COPPE研究所所长、巴西气候变化论坛执行秘书罗萨介绍了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与转让,认为在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等方面需要世界做出决策,采取行动,更好地推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巴西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等问题上面临着解决国内滥砍滥伐森林的问题,巴西政府采取措施减少化石能使用,同时增加生物燃料使用。巴西在哥本哈根大会承诺,到2020年,实现36.1%至38.9%的减排目标。此外,罗萨介绍了巴西的石油能源、电网等情况。巴西水资源丰富,水电装机容量世界第四,利用潜力较大,但是巴西也面临着由水电向热发电方向发展问题。在生物燃料方面,巴西主要发展甘蔗乙醇发电,提高生物柴油比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罗萨表示,希望国际社会帮助巴西更多地使用生物燃料,提出避免出现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解决方案。

东京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部门间环境和能源组织主任冈崎健表示为应对地球温暖化,必须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重点在于能源技术创新;日本的2020年减排目标是比2005年削减30%,日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冈崎健介绍了日本的清洁煤技术和煤炭火力发电技术;冈崎健表示应建立国际技术转让框架,加强碳捕捉技术合作。此外,发展智能电网、建立高效能源体系。冈崎健强调最重要的是合作,为了美好的地球,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应该共同合作减少排放。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能源专家翟永平结合其在非洲和东南亚工作20年的经验,提出了“让人人用得起可再生能源”这一良好的愿望和目标,建议构建新模式,实现南南技术转移。翟永平介绍了能源需求三层次,即满足基本生存、满足发展和满足奢侈需求的排放;翟永平认为第三世界整体来看可以实现减排目标,但是分开来看则有困难。第三世界面临三大挑战:生存、发展和气候变化挑战。世界能源贫困,世界上还有15亿人没有电,实际上是一种机会的不平等。亚洲开发银行为此提出了“为实现人人都用得起能源”的对策,制定了2020年计划,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增长。翟永平认为,世界上的技术、专利、科学文献基本集中在发达国家中,技术转移应该由北南转移向南南技术转移发展,让人人用得起可再生能源,实现可在生能源的持续发展。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指出,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以高碳能源为主,低碳能源加速发展的阶段。吴吟认为低碳能源技术创新是低碳能源发展的核心,中国这几年低碳能源发展很快,但90%以上的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化石能源,70%以上是煤炭、高碳,所以中国更加迫切需要低碳能源技术的创新。关于低碳能源技术转让问题,一是尽快最大规模地把低碳能源技术转让给需要发展的地方和需要用的地方,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排温室气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低碳技术应该千方百计地形成大规模、高速度、高效率的低碳能源转化的机制。吴吟建议发达国家出资建立低碳能源技术转让基金。

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理事长浜中裕德评论了三个问题:一是如何提供融资,发达国家的资金要使低碳技术更好地转让,使它部署的更加有经济性,政治上可行;发展中国家则担心替代性、额外性问题,要解除这些担心,应该努力发掘一些新的融资来源。如通过碳税和碳的最高限额与交易、排放来获得。二是技术转让的知识产权问题,要加强政策对话强制性进行许可。三是实行有效的转让措施。浜中裕德指出,开展国际合作研发,提高低碳知识产权保护的灵活性,有效实施各种各样重要措施,注意国内的措施对国际合作的影响,建立相关机制,实现国家级和次国家级的合作,各国政府应加强有效监管,同时采取鼓励措施,推动合作。     

华能技术经济研究院院长谢进表示,中国企业应在技术创新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是中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阻碍了技术创新。产研学成果转化环节薄弱。二是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技术创新规划和技术指导,并给与法律、行政、市场机制、行业标准制定、财税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培养企业自主创新人才。

德国经济研究所研究主任、气候政策中心德国办公室主任卡森·诺伊霍夫表示,三方面促进技术转让。一是电信信息技术发展快速,促进企业创新;二是竞争很重要,有利于技术发展;三是监管政策很重要。此外,国际合作、技术合作、研究资助也很重要。

清华大学热能系热能动力仿真与控制研究所所长、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李政认为,首先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根本上是实现能源系统的改变,应促进新能源技术可行性创新和经济性创新。二是实现技术链环节的创新。三是技术转让。李政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策略上应该允许其有不同的时间表,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留有余地。

信息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