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分论坛综述
【摘要】与会代表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展开讨论,一是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行评价,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二是中外学者认为应从政策、法律、技术、国际合作、宣传等方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三是农业发展和水资源保护是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点。
5月9日上午,举行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分论坛。与会者围绕如何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展开讨论。
一、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行评价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项目总监金·卡斯滕森认为,中国面临巨大挑战,中国没有足够资源,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值1/3和1/4,目前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较低。中国不仅要提高人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同时还要提高适应能力。能力建设不仅要考虑技术,更重要的是有效利用技术。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持相反观点。他根据该研究所的评价模型,比较了各国能力影响因素,包含立法、经济政策、税收、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可再生能源、核电、公民意识、减排效果等给出总体评价。通过定量分析,给出打分:中国4.5分,日本4分,英国3.5分,美国3.5分。打分结果显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领先于西方发达国家。
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杨文昌认为,应加强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应对气候变化急迫性的认知能力;需要教育、媒体和非政府组织都负起责任,改变人类日常生活习惯。二是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企业走低碳经济之路,通过税收、信贷政策支持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同时对高能耗、高排放产业进行严格限制。中国政府采取“铁腕”政策落实“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值得肯定。三是开展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要做出自己的努力。世界银行应该在转让技术上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建设。五是加强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媒体的对话与交流。
金·卡斯滕森认为,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政策和治理方面,非常重要的是法律体系必须具有权威性,政策必须有连贯性,治理手段必须具有有效性。第二,劳动技能是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因素。要采取一种统筹方法,确保我们不仅有顶尖的科学家,同时也要保证在工厂工作的普通技术工人也有非常好的技能。第三,系统整合与协同也非常重要。
三、能力建设的两个重点:农业发展和水资源保护
农业发展和水资源保护是两个热门话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认为,到2020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新增1000亿斤粮食的能源需求;二是面对气候变化,中国已经承诺自主减排目标。建议采取六个步骤,建立一个适应气候变化的框架。第一,确定气候变化风险,即现在、未来变化趋势风险;第二,气候变化整合发展目标;第三,识别潜在技术;第四,对措施进行优化评估;第五,对措施进行实施;第六,进行监测与评估。
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办公室淡水气候适应主任约翰·马修认为,水对于适应气候变化是关键。有关水的问题主要是水的管理。从全球观点看,又归结到水资源的基础设施上。
|